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方 北京报道8月15日,在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还对外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该成果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11个国家学会组成的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领军专家初选、百位院士终选,从2005-2023年400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项目中,遴选出“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对外发布了2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20项科技成果,它们分别是:
1.《中国植物志》,历经45年编研,是全面记录中国植物资源的权威巨著,具有重大科研和经济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重要科学基础。
2.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系统解决了从源头到龙头、城市到农村、监测到管控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支撑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
展开剩余74%3.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是世界治河科技史新创举,推动河流治理技术及相关学科发展,对黄河流域治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4.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解决了160多个被列为生态修复工程“禁区”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我国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科技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5.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突破我国海上风电安全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创新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推动我国海上风电由“跟跑”到“领跑”。
6.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地下水污染实时自动监测预警与效法自然的绿色修复新技术,支撑了京津冀地下水环境质量改善。
7.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实现膜分离原理、制备及应用全链条创新,打破数十年国际垄断,支撑万亿级用水产业,为国家水资源和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8.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模拟与调控技术全链条创新,支撑京津冀水安全保障,引领国际水资源管理发展方向。
9.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创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于32个省市及23个国家,有力支撑“蓝天保卫战”。
10.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实现燃煤污染物排放优于天然气发电排放限值,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最清洁的煤电供应体系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11.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针对我国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系统过程机理、服务权衡和集成方法等取得重大突破,支撑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12.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创新高分辨率源清单技术、量化减排-效应关系,提出协同控制路径,支撑北京奥运空气质量达标及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在绿色炼焦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为我国焦化行业技术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4.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在气候动力学基础理论、模式研制、数值预测等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实现重大创新,为我国气候预测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15.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在灌排系统高效节水、生态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实现创新,广泛应用于全国灌区规划建设,产生巨大生态与经济效益。
16.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开辟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新方向,支撑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政策制定实施,实现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17.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生成转化机制研究,创新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方法,建立二恶英排放因子,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做出突出贡献。
18.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实现酸沉降临界负荷、控制区划、总量减排及应用创新,支撑二氧化硫大规模减排实践,为解决我国酸雨问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关键支撑。
19.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破解泥沙灾害链式传递与风险累积机制,突破泥沙灾害评估、预测和控制技术瓶颈,引领江河水沙灾害防治国际发展。
20.国家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业务化应用,建立了由技术体系、工程体系、业务体系构成的我国自主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发布于:广东省龙辉配资-配资实盘开户-股票配资交易网-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