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格瓦拉同志
在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曾涌现过数以百计的政权组织,但若以正统性、疆域规模、历史影响力等标准来衡量,能被冠以\"王朝\"之名的不过二十余个。在这众多王朝之中,由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王朝堪称最为短命,从开国到覆灭仅维持了短短光阴,其间仅传两代帝王。那么,这个昙花一现的王朝究竟因何而兴,又因何而亡?让我们翻开这段充满权谋与血腥的历史篇章。
一、 得国不正:后汉的建立与先天不足
公元946年深秋十月,后晋末帝石重贵做出一个致命的决策——任命其姑父杜重威为北伐主帅,倾尽举国十万精锐之师征讨契丹。然而这位心怀异志的统帅却在深入敌境后,暗中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达成密约。在获得对方许诺立其为中原之主的保证后,杜重威竟率领全军倒戈投降。这一叛变使得中原门户洞开,契丹铁骑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攻陷后晋都城开封,石重贵君臣尽数被俘,立国仅十年的后晋王朝就此覆灭。
展开剩余79%契丹人入主中原后,耶律德光推行残酷统治,激起中原军民强烈反抗。此时人们将希望寄托在几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身上,其中尤以坐镇河东的后晋开国功臣刘知远最受期待。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藩帅,在耶律德光入主后的第一反应竟是派心腹王峻奉表称臣,其言辞之卑顺令人不齿,更以被契丹国主称为\"儿臣\"为荣。这一系列丑态充分暴露了其投机取巧的本性,绝非真正心系苍生的豪杰。
直到耶律德光的暴政引发中原各地大规模反抗,契丹驻军遭到围剿时,刘知远才见风使舵,决定\"下山摘桃\"。公元947年二月,在部下的\"劝进\"声中,他在太原黄袍加身,随即挥师南下。各地藩镇见风转舵,纷纷响应。面对汹涌的反抗浪潮,耶律德光被迫北撤。刘知远兵不血刃占领开封后,于同年六月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汉\",年号\"乾祐\"。至此,这个注定短命的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然而刘知远的统治基础极为脆弱。为震慑四方,他大开杀戒:先是在开封屠杀1500名契丹降卒,又在攻占邺都后将守将张琏及其部属数十人尽数处决。这种残暴手段非但未能树立威信,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登基仅半年,刘知远便暴病而亡。后世史家普遍认为,这种\"不仁不义\"的统治方式,正是后汉短命的重要肇因。
二、 权臣乱政:少年天子的困局
刘知远临终前,因长子早逝,将帝位传给次子刘承祐(即后汉隐帝)。鉴于新君年幼,他精心安排了一个辅政班底:杨邠、苏逢吉、史弘肇、王章四位宰相主理朝政,大将郭威坐镇邺都防御契丹。然而这个看似平衡的权力架构,很快陷入内斗。四位宰相中,杨邠、史弘肇专横跋扈,王章傲慢无礼,苏逢吉阴险狡诈,唯有在外征战的郭威还算贤能。
最猖狂的杨邠竟敢在朝堂上当众呵斥皇帝:\"陛下但禁声,有臣在!\"这种羞辱让年轻气盛的隐帝怀恨在心。在佞臣的挑唆下,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祐发动政变,一日之内诛杀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位宰相,并夷灭其族。这场血腥清洗震惊朝野,史称\"一日杀三相\"。
三、 自取灭亡:王朝的终结
杀戮并未就此停止。隐帝又密谋诛杀郭威和史弘肇心腹王殷,不料消息泄露。郭威悲愤交加,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反叛。叛军势如破竹,在七里坡大败官军后直逼开封。得知郭威家眷尽遭屠戮,隐帝仓皇出逃,最终被亲信郭允明所杀,年仅二十一岁。
郭威入主开封后,为掩人耳目,先立刘知远之侄刘赟为帝,又很快撕下面具,在澶州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称帝,建立后周。而被废的刘赟则在宋州被毒杀。至此,这个立国不足四年的短命王朝,在血雨腥风中走完了它短暂而充满教训的历史旅程。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靠投机取巧建立的政权,若再施以残暴统治,终将难逃速亡的命运。后汉的兴衰,为后世治国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1.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
2.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3.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
发布于:天津市龙辉配资-配资实盘开户-股票配资交易网-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