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前商场“天降红包雨”引发拥挤致顾客摔倒受伤一事,三亚大悦城深夜致歉。
10月4日晚上10点左右,三亚大悦城发布情况通报称,3日晚举办的现场互动活动,因预判不足,参与人数远超预期,局部区域出现短时拥挤,并有顾客不慎摔倒。
对此,三亚大悦城致歉,并称已将10月4日现场互动活动调整为线下排号抽奖形式,以控制人流密度。后续,将复盘本次活动流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方案等。
一句轻描淡写的“预判不足”,背后是多少公共场所经营者对安全责任的轻视?在“红包雨”落下之前,商场本当且完全能够预判可能造成的踩踏风险。
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往往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到韩国梨泰院悲剧,无数血的教训已经证明,人群聚集+刺激性因素(如撒钱、明星出现、限时优惠)=极高的踩踏风险,这个等式如此清晰,为何商业场所仍然重蹈覆辙?
展开剩余53%“红包雨”活动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制造混乱的基因,它刺激人们的逐利本能,引发争抢,必然导致人群瞬间向一个中心点聚集、涌动。这种群体心理效应,早已被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反复证实。商场作为活动主办方,对此应有基本的认知和预判。
大型商业场所的安全管理,绝非临时起意,而应建立在系统的风险评估和专业预案基础上。一个负责任的运营方应当问自己:我们场所的最大承载量是多少?活动区域的疏散通道是否足够?有无足够人手维持秩序?有无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从三亚大悦城事件看,这些基本问题似乎都被忽视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先活动,后安全”的思维并非个例。当下商业竞争激烈,许多商场为了引流吸睛,不惜设计各种“创新”活动,却在安全考量上打折扣,把顾客置于风险之中。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反映出部分企业对安全责任的漠视。
公共场所的安全,不能依靠事后的“深刻致歉”和“认真复盘”,而必须建立在事前的专业预判和充分准备上。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商业活动的安全审核与监督,对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活动,要坚决叫停。
顾客的生命安全,永远应排在商业利益之前。当商场策划任何活动时,必须将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希望三亚大悦城此次事件能成为一记警钟,提醒所有公共场所经营者:安全不是口号,而是责任。在下一场“红包雨”落下之前,请先确保不会落下安全的漏洞。
硬币与安全,孰轻孰重?答案本不言自明。
发布于:江苏省龙辉配资-配资实盘开户-股票配资交易网-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